A.I.機器人也許未必要「取代」家人,也可能作為媒介,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。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反應與溝通問題,經常導致失智症患者的家人疲於照護,日本和臺灣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場新的實驗,他們將機器人TELENOID交到失智症長者手上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我的AI家人

年輕時的葉子奇常哼唱一首歌,是當年港劇「天龍八部」裡的主題曲:「萬水千山縱橫,豈懼風急雨翻,豪氣吞吐風雷,飲下霜杯雪盞」。當時他正身處台灣80年代新藝術革命的領軍陣營,卻在革命浪頭過後,決心千山獨行,走一條屬於他自己極度個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山在虛無縹緲間

緬北深山裡的荃蔴河村落,老宏與紅妹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小孩,老宏是否該繼承父親在荃蔴河終日牧羊的生活,還是帶著家人離開荃蔴河…… 李永超:「老宏是我在城裡念書時認識的朋友,他來自荃蔴河。荃蔴河位在緬北山區,一直以來以種罌粟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觀點短片11

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他撿拾著這些,來自太平洋的廢棄物,拖鞋,塑膠碎片,漁線、尼龍繩,漂流木...撿著撿著,撿了幾千隻拖鞋,他體會到生命與創作的意義,拼貼這些碎片時,彷彿縫補了他的過往和靈魂,更希望喚醒更多人,反思人類與自然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漂流

1955年的邱永漢、1968年的陳舜臣、2015年的王震緒,他們在不同年代的異鄉,以日本語書寫關於台灣、香港、中國為題材的小說,並一舉奪得日本通俗文學最高殿堂「直木賞」的殊榮。 本片以20年前留學台灣,醉心研究台灣文學的日籍教授岡崎郁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再見原鄉

影像是個照妖鏡,照出歲月,照出變化,經過30年的時間驗證,得到什麼答案?而台灣,歷經三次政黨輪替,什麼變了,什麼又沒變呢? 《前進》紀錄片,描述從1980年代戒嚴時期開始,台灣近30年來的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,從鹿港反杜邦、李長榮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前進

為了「自我追尋」,導演啟程尋找他1997年作品《在高速公路上游泳》的主角。路途迢迢開了20年,盤踞內心的幽靈始終揮之不去,而突發的事件,令刻意遺忘與逃避的種種瞬間浮現眼前。無法收拾的矛盾,從虛實迭替的假象中不斷迸出,不知為何開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Goodnight & Goodbye

他們在臺灣與越南之間漂浪遷徙,尋求更好的生活。有選擇或沒有選擇地,在這距離越南1700多公里遠的島嶼落錨,成為我們。 沒辦法選擇在哪裡出生,定邦流著臺灣爸爸和越南媽媽的血液,邊打工邊自學,跌跌撞撞,朝著成為電影導演的夢想前進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我們在這裡生活

本片導演深入金門營區探看當今役男的軍旅心情及生活點滴,並透過陽明山上祝爺爺的故事,呈現不同時代、不一樣的戰地之旅。 片中時而輕鬆,時而沉重。有戲謔詼諧,也有感性傾吐。沒當過兵的人看了,滿足了對軍中生活的好奇心,當過兵的人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阿宏與老祝的戰地之旅

大甲媽祖年年前往新港奉天宮繞境進香,已是慣例。每當媽祖自大甲起轎出發之際,雲林縣元長鄉瓦瑤村的村民們便開始忙碌,村民們全都自動自發、出錢出力,大夥兒聚在一起做草仔粿,以供香客們食用。草仔粿是台灣的傳統食物,製作費時費力,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瓦瑤村的媽祖情

本片分別紀錄綠島、蘭嶼、澎湖三島的醫療環境及離島醫療人員的工作狀況。離島醫療普遍出現醫療物品及護理人員不足的現象,加上交通不便,重症患者往往要以直升機載至台灣本島醫治。天候良好時,運送急診病患至大醫院都要花上一小時;遇上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離島醫療記事

日本千葉縣東京灣附近的行德野鳥保護區,是該國最早被劃歸為保護區的濕地平原。1967年,此地因經濟開發而受到嚴重污染,當時年僅十八的蓮尾純子,為保護該處的鳥類棲息環境,投身環保抗爭之列。純子有一個夢,讓即將遭受工業破壞及污染的...

公共電視教育影音公播網 > 紀錄片及環境教育館 > 紀錄觀點
夢土

進階搜尋

  • 條件一
增加搜尋條件
  搜尋